来源:投中网

  文/曹玮钰

  高榕新基金募资超100亿元,放在这市场环境里,当真提气得很。

  前年募得四期美元基金,高榕官方称AUM150亿元。此次双币基金完成,规模来到280亿元,其中五期美元基金11.5亿美元,人民币基金细节未公布,但一算可知,数字堪称可观。

  新基金意味着什么?通稿字眼见真章。

  一是募资号召力,这两年GP募资都爱这么聊。高榕五期11.5亿美元募资,一个月close,突出个“快”字。这也能给同行提个醒:头部GP的美元募资市场很好。

  再一个是规模,280亿相对150亿,接近翻番,如果画条曲线,必然会突然陡峭起来。想必接下来高榕的投资节奏会加快,覆盖阶段会向后偏。

  另外,募这么多钱投向哪里?相比四期时的口径,高榕把“新技术”做了细化,明确列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芯片三条线,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医疗科技——最近热得发烫的赛道。今年的投资主体毫无疑问是硬科技和医疗,争得激烈,早已进场的高榕这把备足了弹药。

  第四点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点,是募资方向。美元基金募得快,以机构LP为主。founder’s fund策略这次偏向了人民币基金,目的明确,“多家顶级TMT公司和传统巨头企业的创始人或核心高管亦成为重要出资人”,和新基金的投资方向匹配得很准。

  高榕资本设立至今六年,核心竞争力和独特性究竟是什么?张震可能是唯一一个从洞察起步,投到案子,每个环节做对了选择,还单个案例拿到超过2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人。既然讲“LP们捧张震捧对了”,总得讲出个理儿,正文就从高榕参谋部谈起罢。

  奇怪的高榕参谋部

  高榕有个研究中心,别名独特,叫“高榕参谋部”。

  高榕搞参谋部是个奇怪的事情。

  命名倒是不出奇,张震部队大院出身,这也不是他第一次用部队建制来描述VC。比如以前,他就有这么句话解释合伙人关系,“我是团长,精力放在战略选择和组织制度上,高翔就是政委,粘合力很强,擅长培养团队,岳斌是参谋长,非常Sharp,对新趋势很敏锐”。

  研究本身也不出奇。人家都说做投资要懂产业,投研结合双轮驱动长期主义,要打造风险投资的长期竞争力当然要依赖于研究能力的构建。

  那么,高榕研究院奇怪在哪儿?

  奇怪的点在于组织结构。高榕把研究单拎出来做研究院,背后有个悖论,研究院这样居于中后台的组织结构,对于投资决策有实际支撑吗?答案是没有。或者讲得思辨一点,叫“很大程度上没有”。这个问题,很多家老牌机构都验证过。

  红杉早年组建过研究院,之后投出过中通、达达、拼多多等知名案例的郭山汕,当年就是以分析师的身份进入红杉研究院的,最初负责coldcall和行研,方向也转换过几次,包括能源、消费、物流以及TMT。几年后红杉取消了研究院,理由就在于,后台研究对投资决策并没有实质支撑。郭山汕转入DealTeam,随后开始出成绩。

  高瓴也是如此,这家以研究能力著称的机构,也做过直接服务投资的后台研究院,很快发现“不work”,就把研究能力延伸到投资团队了。

  研究院之于投资决策的证伪,张震不清楚吗?他应该清楚得很。要知道,70后张震虽然还年轻,但可是“老炮”,2002年就加入了IDG,那里被称作“中国VC黄埔军校”。在军校里,他一呆就是12年,必然见证过研究院的角色变迁。

  另外,张震不同于很多同行的一点,在于他对风险投资这份职业有着长期而持续的研究。入行之初,他就研读过美国风投行业历史,在过往访谈里他也谈到过对红杉美国、Benchmark和桥水基金的见解,甚至他在五道口MBA的毕业论文,就是《红杉美国的传承制度》。

  这个问题就好玩了。既然深谙VC的组织结构建设,懂得研究和投资的结合点不在中后台,那高榕为什么还要做研究院?答案只有一个:做人才建设。并且,有两位年轻人的成长轨迹是现成的例子。

  一位是吴戈,高榕资本的投资副总裁。吴戈正是“从研究中心走出来的年轻投资人”。学生时代,吴戈曾分别在IDG和高榕担任实习分析师,当时高榕成立刚刚半年左右。2015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吴戈加入高榕资本担任高级分析师。3年后,吴戈入选2018年度“福布斯中国30Under30”的风险投资人榜单。

  与吴戈一同入选的,还有个更为人知的厉害角色,韩锐。去年此人在各类榜单出现时还是董事总经理,今年改合伙人title了。高榕创办第六年,在三名创始合伙人之外,晋升了第一位合伙人。韩锐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就职于中投公司,还差两个月就满四年之际,加入高榕资本。不止一位接触过韩锐的人表示,此人“肉眼可见的厉害”。更具体的事实是,他扎扎实实为高榕投出了蛋壳公寓、完美日记、叮咚买菜、钱大妈、元気森林、爱泊车多个消费领域的明星项目。

  也就是说,创办六年之后,高榕除了有拼多多这种超级案例拿得出手,还构建了一套人才养成体系,做了体系还不要紧,关键还出了成绩,有俩人明明白白已经跑了出来。所以这肯定不单纯是人才建设的问题,这背后隐藏着张震关于“投资”的终极理解。

  愿意用中后台“人才养成机构”来打造公司,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张震想要实现的是个职业目标,而非简单的业务目标,换句话说,在张震的优先级排序中,成为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有传承的投资机构的缔造者,大概率还优先于“抢到案子”和“赚更多钱”。

  张震关于事业的心思叫“建功立业”,人们也爱夸他“格局大”,这些虽是大俗话,但很准,他做事的视角自上而下,像长期盘桓高空的鹰。很多人做VC是案子驱动,业务驱动,回报驱动,高榕却一上来就在组织结构上下功夫,这正是“建功立业”的图腾。

  这一特质几乎贯穿了张震的成长历程。

  他在部队大院长大,儿时愿望是当将军,此后的人生轨迹也在循着“影响力最大化”的路径做选择。上世纪90年代,“工程治国”的口号响彻全国,他便考入清华大学学习工科;当注意到美国总统多为法律出身,便立即辅修了法学双学士;之后他又发现,法律在中国似乎更多是辅助性工具,商业才是更能“施展资源、影响力和主动权的中心”,故而跨系申请去经济管理学院攻读了管理学硕士。

  研究生毕业,张震本可以一边攻读管理学博士,一边跟着导师做企业咨询,月薪两万,还能拿到股份,但他拒绝了这份丰厚稳定的工作。理由是帮一家上市公司做咨询报告,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做的报告被企业方顺手丢在一边,他意识到重要的并非自己的心智,而是导师的资源和关系。

  毕业时,他从收到的10个offer中选择了当时并不算知名、薪水甚至偏低的风投机构IDG资本。这背后同样的逻辑。张震曾买书深入研读了美国的风险投资历史,得出结论:决定美国近20年高速发展的科技进步背后,是资本的力量,而同样的历史一定会在中国重演。

  Founder’s Fund极致案例

  从张震的视角,有必要再次定义拼多多。

  先回看VC2.0,虽说只有张震喊出Founder‘s Fund(创始人基金)概念,但募资瞄准新富人群和企业家的远不止高榕一家。张震后来谈过募资,一期基金2亿多美元,3个月close,说服大佬的加入“比想象容易”。

  这好理解,企业家人群需要理财,要配置资产,张震、高翔、岳斌跟大家打过交道、履历又好,做GP起点也高,要投些钱进来捧捧场理应不难。但反过来说,说服起来容易,也证明当时这些LP并没有很高的期待,起码很难说当时的高榕比其他同行更值得期待。

  但如今再来看,LP们当时捧张震,真是捧对人了。

  VC赚大钱的项目不少,但超过20亿美金回报的案子就屈指可数了。按数字排列,拼多多是什么?是可以把高榕推进商业历史的案例。但这还不足以讲清楚拼多多对于高榕而言的独特性。更一步地说,拼多多之于张震,是从一个洞察起步,最终竟然挣了超过20亿美元到手里的前所未有的案例。

  起步的洞察就是:新富人群的募资机会。这群人一方面是有钱,一方面是有资源。资源之于VC的用处又分两层,一个是sourcing,一个是投后服务。可以说,当时选择这种募资策略的基金,洞察是类似的:从新富人群募资,借助他们找项目,下注,投后,IPO,退出,拿到回报。

  关于拼多多的案例,公开信息是这样描述的:高榕围绕线上Costco的模型研究投资机会,几乎与国内所有相关类型的公司都见了面。LP孙彤宇给到了关于拼多多的项目线索,然后就有了经典15分钟——张震只和黄峥聊了15分钟,便决定投资。高榕不仅领投了拼多多的A轮和B轮融资,也在之后持续跟投,总投入不少于1亿美元,拿到了足够多的份额。拼多多上市,人们都知道高榕赚了最多的回报,张震嘴严得很,对数字绝口不提。

  投资最难的是什么?是“投对了且投资逻辑也是对的”。这是个多么长的逻辑链条?从一个洞察出发,经过了多少重环节,最终才拿到回报,这是一个多么难、多么小概率的事情?所以Founder‘s Fund概念谁都可以讲,但从结果看,却只有高榕投资拼多多一个案例可以给出终极解释,它以近乎极致的形式证明了投资人的能力和洞察。

  打破企业家代际关系的能力

  张震抱负甚远,但行事沉得住气,他和他的LP朋友们也有个类似的说法,叫本分。这决定了高榕做事的延续性很强,很多事不白做,出发了能求得结果:比如找到洞察,就真赚出20多亿美金回报;比如做了研究院,就真培养出了人才。

  从募资来看,高榕资本美元基金规模增长稳定,披露过的1-4期基金额度分别是2亿美元、3.62亿美元、4亿美元、5亿美元。要注意,拼多多是在2018年上市的,意味着高榕资本已经是一家拥有超级案例的年轻机构,不难想象将会在募资市场上拥有何种号召力,但其之后的四期美元基金募资增幅仍然在1亿美元上下,并没有打破既有的募资曲线。一直到今年适逢市场低谷,想来可能会是个好的vintage year,高榕才终于募资发力,募得100多亿元。

  此外,张震关于企业家关系的经营策略也是有延续性的。

  高榕资本首支美元基金的募资方向是机构投资者和新富人群,但要建立长期的募资能力,二期募资方向必然要转向机构投资者。作为高榕延续企业家募资路线的方法是设立副基金(sidefund),其三、四期美元基金同期都设置了面向高榕团队和企业家出资人的副基金。

  细节也越来越具体,比如美元三期基金开始,高榕不再向个人LP收取管理费。不收管理费当然不是当雷锋,显然是更有针对性地从资源、服务上在这些企业家身上实现具体诉求。

  高榕的企业家募资策略还有两个不同之处:第一,企业家范围更广、人数更多,第二,高榕打破了企业家的代际。

  除了张震的导师孙彤宇和IDG的老领导周全、熊晓鸽,高榕官宣的企业家出资人多达数十位。据其官网描述,腾讯、百度、淘宝、小米、美团、大众点评、360、分众传媒、微博、搜狐、京东、唯品会、土豆、汽车之家、赶集网等企业的创始人均是高榕资本的出资人。这里边就把前两个代际的企业家,尤其是最头部的人群囊括全了。如今拼多多跑出来,敲黄峥门的GP也一定少不了,可想必也没人能挤到高榕前边去。

  对于VC投资人而言,人脉的把握或许是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而这一竞争力最集中的体现,或者说最能证明投资人对人的深刻理解,就是能否打破代际关系,从而建立起“为我所用”的商业关系和人际关系。从这个层面来看,张震从不是一匹孤傲的独狼,在“人合”这件事上,他拿捏得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