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今年,“双十一”提前开幕,许多人已经开启“买买买”模式。各电商平台陆续上架低价限量优惠商品,也让隐藏在背后的一条“代拍秒杀”产业链浮出水面。有商家承诺提供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在0.05秒内拍下指定限量商品。这个服务真有这么神?有何安全隐患?传播君带你一探究竟。

  “代拍秒杀”有啥套路?

  根据媒体报道,“代拍秒杀”主要有两种模式。

  1

  买家提供密码和用户名,由商家用软件代拍;

  2

  买家购买“秒杀器”,安装“秒杀助手”等软件、插件,自己动手抢拍。

  由此可见,“代拍秒杀”模式与抢购火车票类似,均是利用软件自动下单操作,省去了人工填写密码、用户名、验证码等环节,自然抢拍效率高出很多。

  某媒体记者以“代拍”“帮抢”等为关键词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商品。记者选择了一家排名靠前,截至10月31日已有393人付款、起始价为10元的店家“×哥代拍”入店咨询。

img
“×哥代拍”的代拍流程。

  宝贝详情的代拍流程显示,进店先发商品链接、尺码和颜色,客服报价后由买方支付相应的拍费。

  店家特别强调:“代拍是用买家提供的账号拍,小店不提供账号。”该店并没有承诺百分百的成功率,表示“成功收费,失败退款”,如果开拍一分钟后,买家的订单刷新成功则收货,没有订单的失败代拍则将收到退款。

  在商品评论中,这家店铺代拍成功的商品有限量汉服、JK制服、热门课程、盲盒等。有用户表示,“超级厉害,速度贼快,几万人抢100份都能抢到”“下单稳准狠,0秒下单”。

  除了电商平台,以“代拍”“秒杀”“抢拍”为关键词在QQ搜索,也能出现大量从事此类业务的群聊和个人。

  那么,这些提供代拍秒杀服务的商户是如何实现“抢拍”的?

  有二手交易网站的商户向某媒体记者推荐购买“秒杀器”。

  “秒杀器”

  也叫“抢拍器”。指把下单操作流程最简化,并将该操作提前进行的工具。提交抢拍数据时,“秒杀器”会自动判读提交数据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可瞬间再次自动提交,这个功能叫做“辅助抢拍”。

  一款“秒杀器”的网页版安装教程显示,它可以同时开启10个进程进行下单操作,下单的时间间隔为0.05秒至10秒之间。在成千上万人的秒杀中,能够得到更快的服务器响应速度,自然比人工手动购买快多了。

  记者检索发现,二手平台存在大量“秒杀器”,价格从8元至上百元不等。二手交易平台也存在大量“秒杀器”商品链接。

img
二手交易平台存在大量"抢拍器”商品链接。

  此外,在搜索引擎上也可找到大量免费“秒杀器”下载链接,不过在下载过程中,记者也被导向了大量色情、博彩的页面。

  “代拍秒杀”究竟错在哪儿?

  安徽省公安厅经侦总队曾发出公开提示:

  消费者进行网购时,要选择合法、正规的网站,尽可能不使用“秒杀器”等非官方外挂软件。要加强自身防护,在电脑中安装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同时开启实时防护功能,定期对电脑进行查杀木马病毒操作。

  有网友表示,代拍商家提供了服务,消费者也愿意买单。那么,“代拍秒杀”究竟错在哪儿?

  其一,“代拍秒杀”通过非法手段牟利,是实打实的违法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达到“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一万元以上”的标准,即可追究刑事责任。

  而“代拍秒杀”离不开代拍软件,这种利用软件侵入计算机系统的行为,触犯了国家法律红线。

  其二,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

  防疫期间,线上购物节本是刺激消费的应时举措,但“代拍秒杀”的存在,却使购物节成为少数人的狂欢。代拍者在面向广大消费者的促销活动中“横插一脚”,从中攫取利益。

  由此,多数消费者失去了享受优惠的机会,不利于消费回暖。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娟指出,“代拍秒杀”属于一种作弊行为,不仅直接挤占其他消费者的购买机会,还严重扰乱电商平台的运营生态,突破电商平台销售限量商品的随机性和公平性,构成不正当竞争。

  其三,侵犯消费者隐私,埋下无穷隐患。

  “黑软件”存在信息安全漏洞。如今,谁掌握了用户信息,谁就走到了利益链前端。代拍者可以通过代拍软件获取买家的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实现二次获利。

  而这些选择“代拍秒杀”的消费者,虽然赚了眼前的小便宜,却浑然不知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拱手送了人。

  徐娟表示,个人信息一旦泄露,轻则面临各种骚扰电话、推销短信的困扰,重则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带来账户被盗刷、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进而给消费者财产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img

  如何有效治理?

  针对消费者在使用“代拍秒杀”服务后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徐娟建议,可通过诉讼等途径维权。

  但她也提出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由于掌握个人信息的渠道往往是多方的,信息泄露渠道不具有单一性,因此消费者往往很难判断是哪个环节导致的信息泄露,取证难度较大,极易陷入维权困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也认为,消费者可能面临维权乏术的问题。

  对此,盘和林建议:“最有可能的维权途径是报案,同公安部门和电商平台一起进行维权,但涉及金额较小,公安部门可能难以立案,即使立案,也需要平台有效配合。”

  对于提供限量商品的电商平台来说,徐娟建议,平台应提高责任意识,通过关键词审核、大数据侦查等方式持续监测、分析、识别提供代拍服务的账号,并即时切断不正当“代拍”操作,进行“反代拍”“反代秒”。

  盘和林表示,或许可以出台相关代拍惩罚措施,如果代拍卖者不好识别,就从代拍买者入手,一旦识别该买者为代拍购买,便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这样需求者少了,代拍也就少了。

  法律学者张西流也提出,监管部门应对相关服务进行依法“秒杀”,积极主动受理消费者与平台的投诉,并通过与平台的数据共享或其他联合治理模式,精准、有力打击非法“代拍秒杀”行为。

  ✿本文由传播君综合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南方都市报、新京报、济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