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

  摘要:王贻芳直言:“对于科学发展,有人持保守态度,也有人持激进态度。”似乎不讳言自己是态度激进的一方。

img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此前因呼吁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而引发广泛争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今天在会场接受采访,回答国内对撞机的设计现状,以及国外对撞机建设情况等问题。王贻芳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15年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争议:永远都会有不同意见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高能物理界要研究比原子更细小的粒子,只能用对撞机把原子击碎来一探究竟。而强子对撞机就是将一种亚原子粒子强子加速碰撞,使强子分裂的实验装置。全世界仅有一台大型强子对撞机位于欧洲,该装置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项成果标志着“标准模型”的完成。而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旨在研究希格斯粒子及相关的科学问题,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突破口。

  王贻芳坦然承认,关于他在中国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主张,学术圈一直有不同意见,“而且永远都会有不同意见。”最为著名的反对者是物理学家杨振宁,杨曾经撰文《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公开反对王贻芳,原因主要有费用奇高,预算不可能少于200亿美元;会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研究经费;对撞机不一定带来突破性发现,而高能物理领域还有一些花费较小的研究方向。

  随后,王贻芳也撰文一一反驳杨振宁的观点。在论坛现场,王贻芳直言:“对于科学发展,有人持保守态度,也有人持激进态度。”似乎不讳言自己是态度激进的一方。他认为,从国内形势来看,上海正在建设的自由电子激光项目也是百亿级别,其核心技术全部来源于国际直线对撞机,所以说中国已经到了拥有百亿科学装置的发展阶段。

  放眼国际,王贻芳说,五年、十年前欧美都在投资百亿量级的科学装置,作为科技领先的国家,建设若干大型百亿量级的项目必然会发生,“今天有很多人反对,但是再过三年五年,我相信反对的人会越来越少。”

  近邻日本从去年开始,建设直线对撞机的准备工作进入具体阶段,王贻芳认为最终开建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一个GDP只有我们一半的国家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对中国应该有一定的启示。”不过,日本拟建设的直线对撞机,与王贻芳主张建设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没有直接竞争关系。“如果欧洲、日本都有对撞机,中国只能去参加研究,国际形势恶劣的时候我们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该怎么办?”王贻芳担忧,“这样我们拓展人类认知的技术就永远落后于人。”

  进展:对撞机设计方案不断优化

  尽管反对声浪汹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仍然没有放弃设计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王贻芳透露,目前对撞机建设从技术上来说没有根本障碍,不过设计方案还在不断优化中,他们希望再花三年到四年的时间完成设计,争取做到设计指标与经费相对平衡,为开始建设项目做准备。

  今天的顶尖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国际合作,王贻芳期望,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第一期工程中,国际力量能贡献30%左右的经费,而国际科研人员的参与度估计会超过50%。整个项目所需要的人力达到数千人,对国际人才引进将会大有帮助。

  除了对撞机之外,王贻芳也回答了一些与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相关的宏观问题。他谈及,中国对基础科学的经济投入在过去20年间涨了10倍,使得我们现在的人均支持规模大约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水平,“换句话说,20年前我们的科研投入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要想得到跟人家一样的成果,拿很多诺贝尔奖那是不可能的。”在现有支持规模下,连续积累二三十年,中国的科研整体实力有望与发达国家平齐。

  王贻芳还坦言,中国的科研人员,过去是出国的多,回来的少,对我国科研发展影响比较大,如今这个情况正在慢慢得到改善。今年全球疫情对国际交流有很大不利,许多留学生拿不到签证出不去,就会回来读研究生,对中国科研有利好。但他也强调:“大家都关起门来也不行,我希望能够正常交流,有人出去有人回来,只是希望以后有更多人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