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SME科技故事

  人与兽的关系是复杂且有趣的,一方面我们在心理上与它们划清了界限,可另一方面我们在生理上与它们又没有那样巨大的差别。

  我们在医学研究中会大量使用动物实验,因为动物的反应通常往往与人类具有相似性,很多人类使用的药品对一些动物(主要是哺乳动物)也是有效的。

img

  虽说药品中的有效成分可能是一样的,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兽用药与人用药混用的情况,除非……除非是想要做一些不被道德和法律允许的事。

  人用药品但凡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副作用的,都会被归入处方药,必须凭医生的处方才可购买。但兽用药品的管理就没那么严格,加上价格低廉,剂量较大,往往容易被不法之徒钻空子。

img

  前段时间山东威海乳山市传出的“母猪发情药投毒事件”应该是人尽皆知了,在盛传的聊天截图中,提到嫌疑人往饮用水中投进激素,导致同事出现莫名增重、生理期异常等症状。

  在这段描述中出现了一些被认为是夸大的内容,通过针管注射投毒的描述也被不少人质疑,事件到目前仍然充满了疑点,只得到了当事单位员工“确有其事,但夸大其词”的肯定。

  再往前一点回忆,热播的悬疑剧《沉默的真相》中,关键人物侯贵平被陷害的情节中也提到了给牛羊用的催情药,直接导致了侯贵平在非自愿的情况与他人发生了关系。

img

  跳出以上的案例,我们其实更关注的是给牲畜使用的催情性激素究竟会给人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性激素是在畜牧业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药品,根据性激素的生理功能可分为雌激素、雄激素和孕激素,有一些是天然存在于动物体内的内源性激素,有一些是人工合成的性激素极其衍生物,目前后者在畜牧业中使用更多。

  总的来说,性激素的使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它不仅仅只作用于家畜的繁殖中,性激素还可以增强食欲、提高饲料转化率。

img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控制家畜繁殖,让只产肉的家畜不乱发情,又让肩负产仔重任的种猪该发情时就发情。大多数动物都有固定的发情期,它们会根据孕期或孵化期的长短选择一年中最适合的时机交配,确保后代出生在食物充沛的季节。

  触发动物发情的条件有很多,气温、光照时长、食物等外部条件都是比较常见,它之间的组合基本可以锁定一年中相对固定的时期。

  以家鸡为例,未驯化的野生原鸡有比较明确的发情期,而人工饲养的家鸡则会长期处于发情期,产蛋量远超野生种。实际生产中,养殖场还会让鸡舍保持长时间的光照进一步提高产蛋率。

img

  人工饲养的环境缺少刺激,很可能不能满足家畜发情的条件,因此需要跳过上一步,直接使用性激素促使它们发情。或许正是因为这个用途,让人产生了误解,认为给猪牛羊用的性激素同样能够让人“发情”。

  所以在很多虚构的作品中,但凡要下套使某人落入情色陷阱,往往会提到这些给家畜用的“春药”,包括这次投毒事件的网传截图中,“男同志亢奋,在办公室里大白天脸色通红”的细节,估计就是从这个误解里诞生的。

img

  实际上,没有明显发情期的人类是动物界比较特殊的存在,而我们人类在短期内的性冲动更多是由主观意识驱动的,性激素水平当然也是基础,如果长期给男性注射雌激素,他很可能会丧失性欲,但反过来,给男性注射雄激素并不会让他毫无来由地“发春”。

  与其担心被人下“春药”被陷害,不如担心一下食物里性激素残留给人带来的慢性危害。虽然性激素是被允许在养殖业中使用的合法药物,但是有些养殖者为了追求暴利,过量使用性激素,也就造成了动物源性食品中激素残留的问题。

  比较出名的有玉米赤霉烯酮,最早从得了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出来而得名,在小麦、大麦、水稻、小米等谷物中都可以找到。

img

  这种物质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假如猪吃了被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作物,母猪会出现发情周期紊乱、流产死胎,公猪会出现化学阉割的症状。

  但同时,这种物质又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帮助家畜增重,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用玉米赤霉烯酮的还原产物玉米赤酶醇来提高养殖效果,商品名为“畜大力”,可见其简单粗暴的效果。

  畜大力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垂体和胰脏,提高家畜体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水平,从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在牛羊的养殖中效果最为显著。

img

  随着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使用,问题也慢慢开始暴露,由于畜大力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又比较容易在家畜体内残留,导致了很多儿童出现了性早熟的现象,尤其是女童。

  根据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09-2010年间的78名性早熟儿童血液中,玉米赤酶醇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对照组同龄儿童。

  因此,我国在2002年已经跟随发达国家的脚步,禁止将玉米赤酶醇用于促畜禽生长。类似的还有乙烯雌酚和甲基睾丸酮,这两种多用于水产养殖中控制性别比例的性激素也在禁用的名单中。

img

  当然,现在仍然有投机取巧的养殖者在违规使用这些性激素。除此之外,用于配种繁殖的家畜也很危险,养殖户为了按时按量繁殖往往要使用性激素来控制它们的发情,这些配种个体一般不允许当成普通肉类流入市场。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肉类,可以大大降低我们通过食物摄入性激素的风险。

  与动物养殖的激素相对应,大众对植物种植使用激素的问题也非常关注。最常见的说法是,现在的水果要比以前大比以前漂亮,有些反而还不如以前的风味浓郁,进而猜测这些蔬菜水果是用激素催熟的。

  这些看似不寻常的现象其实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一方面是我们在植物育种上取得的一些进展,让品质更优良的品种走上了市场,另一方面是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所谓生长调节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激素,它们大多也是植物本身就具有的,通过人为提取分析结构再人工合成大面积使用,通常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等,作用于植物各个生长阶段。

img

  显而易见,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化学结构差异较大,应该不会在人体内表现出类似的作用,但实际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一些检测报告的结果显示,市场上瓜果蔬菜的生长调节剂检出率还是很高的。

  以最常见用于催熟的乙烯利为例,在摄入过量的情况下会引起急性中毒,产生腹泻、腹痛、胃痉挛等症状,及时发现通过治疗可恢复健康,并没有出现后遗症。

  另一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也能引起急性中毒,国内有不少案件为口服自杀,死亡前有头晕、发力、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的症状,多数案例在服毒后1小时以内死亡。

  显然,植物激素也并非无毒无害,而且使用率比动物激素更高,但通常它们对人体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性早熟、致畸等慢性影响目前尚未得到证实。

  目前还需要有关部门严格把关,规范市场,毕竟没人想一边防着被投毒一边自己主动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