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研圈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材料被广泛运用于食品加工与存储,但人们一直忽略了 PP 制食品容器释放微塑料颗粒的可能性。最近发表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的新研究展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答案——用 PP 材质奶瓶冲泡的奶粉中,漂浮着上百万的微塑料颗粒。这些微塑料将随着奶一同进入婴儿体内,而科学家们仍然不知道摄入微塑料的后果是什么。

img
图片来源:flickr

  你或许听说过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材料的名字,就算没有,这种材料制作的产品可能也正摆在你面前的书桌上、放在你的钱包里,或者正被握在你的宝宝手中。PP 材料是性质稳定的高分子材料,也正因如此,它们被广泛用于制作食品容器。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种材料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此前从未意识到的危险。

  PP 材料的前世今生

  PP 是一种热塑性塑料。由于它耐冲击、耐高温,PP 材料不仅充斥于我们的生活用品中,还是食品包装中最常见的高分子材料之一。

  尽管 PP 材料做成的饭盒与水瓶已经比较常见,但它受到食品工业的青睐不过短短 10 年。它接替的上一任宠儿是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PC 材料也曾广泛用于食品容器的制作。直到 1993 年,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报告了一个意外发现,他们在使用 PC 材料烧瓶作为容器进行高温灭菌的水中检测出了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EDC)。经过提纯,他们识别出了这种物质是双酚 A(Bisphenol A)[1]。自此以后,一系列研究结果显示,PC 材料奶瓶释放出的这种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婴儿出现发育障碍。2015 年的一篇文献分析了过去二十多年间发布在 MEDLINE/PubMed 数据库中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研究都表明发育早期暴露于双酚 A 环境中 ,可能干扰婴儿的大脑发展;双酚 A 可能对儿童产生的不利影响还包括攻击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抑郁以及焦虑[2]。

  随着一系列研究揭示的有害之处,PC 材料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PP 材料随之成为替代品。而近来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看似稳定的 PP 材料或许还存在着人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稳定但不“牢固”的 PP 材料

  在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的研究团队测试了 10 种 PP 材料制成的婴儿奶瓶,他们发现,冲泡奶粉时奶瓶可能释放了高达百万的塑料颗粒,且水温越高,颗粒数量越多。

img
 图片来源:pexels

  研究团队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奶粉冲调方法,通过清洗、消毒、风干、冲泡四个步骤在实验室中模拟冲泡奶粉的过程,其后,研究团队对奶瓶液体中微塑料颗粒的数量进行测量。由于无论奶瓶中冲调的是自来水还是奶粉,最终测量出的微塑料数量都没有显著差异,该团队使用了自来水进行试验。

  研究发现,在模拟“冲泡奶粉”的过程中,全 PP 材料的婴儿奶瓶释放的微塑料颗粒数达到了约每升 131 万到 1620 万个。温度在奶瓶的微塑料释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溶液的温度越高,奶瓶释放的塑料微粒就越多。在实验中,室温下(25 摄氏度)每升溶液中含有 60 万个微塑料颗粒。而在我们平时使用沸水冲泡奶粉的时候,水温能够轻松达到 95 摄氏度。这个时候奶瓶中漂浮的微塑料颗粒能够达到多少呢?每升 5500 万。

  此外,研究团队还表示,由于研究中使用的筛查器具只能够捕获微米级大小的粒子,数量更多的纳米级微塑料可能逃脱了这项研究的“侦查”。据估计,每升筛选出微塑料的溶液中或还存在着万亿颗纳米级塑料。

  奶瓶材质决定了微塑料摄入量

  该研究团队还计算了全球 1 周岁婴儿日均摄入微塑料的情况。他们收集了来自全球 48 个国家或地区线上婴儿用品商城的销售数据,分析了其中 PP 材料奶瓶在全线产品中的占比。此外,他们还收集了各地区非母乳喂养的比例,以及婴儿每日所需的配方奶量。基于这些数字的计算分析显示,全球 1 周岁的婴儿平均每天摄入为 158 万个微塑料。这个数字的惊人之处在于,此前研究统计,成年人微塑料的日均摄入量仅有约 556 - 720 个,这代表婴儿的微塑料摄入量达到了成人的上千倍。

  接下来的地区分析显示,中国婴儿的微塑料摄入量最低。除中国的母亲倾向于母乳喂养以外,低摄入量的原因还有 PP 材料奶瓶在中国婴儿用品市场上占比较小。据研究团队的统计,中国的线上奶瓶产品中,只有 4.7% 的奶瓶是全 PP 制品(由 PP 材料瓶身与 PP 材料配件组成),大部分产品(72.8%)仅使用了 PP 材料配件(如瓶口、奶嘴、吸管等)。奶瓶材质的差别对婴儿的微塑料摄入量平均值造成极大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直观的对比作为参考:在 21 天的重复使用中,PP 配件奶瓶的微塑料日均释放量为 172.2 万个,而全 PP 制奶瓶的日均释放量为 964.9 万个。这两个数字相差 5 倍多。

  摄入微塑料意味着什么?

  根据本研究的估计,食用配方奶粉的婴儿每天约摄入 400 万个微塑料颗粒,而每年摄入数量可能高达 15 亿个。

  这个数字十分惊人,但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科学家对此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目前只知道,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的微塑料可能出现在我们的肺组织或者是肠道里[3]。一些针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证明,微塑料穿过这些生物的肠壁,到达了它们的肌肉组织中[4]。此外,一项研究显示了微塑料可能随着食物链富集造成动物的行为异常——该团队检测了生活在充满纳米塑料环境中的鱼类,发现这些纳米粒子穿过了它们的血脑屏障,对大脑造成损伤 [5]。

img
鱼类能够摄入环境中的纳米塑料,产生行为异常。图片来源:Mattsson et al。, 2017

  尽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摄入微塑料对人体有害,但在婴儿产品的使用上我们还需谨慎。想要降低婴儿对微塑料的摄入,父母们可以参照研究作者之一 John J。 Boland 的三点建议,即:不要在 PP 制奶瓶中用开水冲泡奶粉、对奶瓶用高温灭菌后须在常温水中至少冲洗三次、不要用微波炉加热装有奶粉和水的奶瓶。摆在年轻父母面前更复杂的问题或许是,他们是否应该还应继续使用 PP 制奶瓶?就如 PC 制品在科学依据不断累积中逐渐退出食品包装的舞台一般,我们也只能等待科学给我们带来答案。